过去5年,中国海油国内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同期指标的104%和143%。
过去1年,中国海油储量替代率达180%,储量寿命连续7年保持在10年以上。
激活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潜力的背后,有深的思考,更有深的探索——
乘直升机俯瞰“深海一号”生产平台,这座明黄色的深海巨擘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格外亮眼。
踏上平台,一切井然有序,变化不断发生: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产装置进一步优化、数智化建设走在前列。不变的是,平台上的130余人各司其职,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投产3年来,这座深海先锋已累产天然气8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80万立方米。
在“深海一号”生产平台发生的故事,恰是中国海油迎战深水考验的一个缩影。
由浅入深,何其艰难。复杂的地质条件再覆盖一层厚厚的海水,每向下加深一米的背后,都是呈几何级数难度的增长。
由浅入深,何其重要。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是大中型油气田和重大油气发现的增长极,也是油气勘探开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由浅入深,何其坚定。海油人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必须将钻头一次次扎进更深的蔚蓝大海。
中国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就是敢啃硬骨头!
陵水36-1、开平南、宝岛21-1……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石油工业产业链的“龙头”,在我国广阔的蔚蓝海洋里,深水勘探不断取得新的发现,海油人一直在创造这样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一场“深”刻转变正在发生。
阔步深蓝意味着怎样的价值?
1.02亿吨——这是我国首个深水深层油田开平南油田的探明地质储量。
超50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首个深水深层气田宝岛21-1气田的探明地质储量。
不难发现,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大块头”越来越与“深”字密切相关。
“好吃的、易吃的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研究总院综合地质首席工程师曾清波表示,结合最新油气资源评价,国内近海大部分富烃凹陷探明程度已达30%至40%,均处于勘探高峰中后期阶段,推进油气主业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向“深”挺进。
深水深层究竟蕴藏着哪些宝贵资源?
资料显示,近10年全球新发现100个大型油气田,深水油气田数量占比57%、储量占比68%;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
阔步深蓝意味着怎样的重要价值?
2023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其中来自深水及深层的产量不到10%。相比浅水、中浅层传统勘探领域,我国深水深层领域勘探程度较低,作为油气勘探的“潜力股”,是未来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重要接替区。
但走向深水深层,也意味着难度系数一增再增。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般把水深超过300米的海域称为深水油气田,把井深超过3500米的井定义为深层井。受崎岖海底、火山和流体活动、海流作用等恶劣海洋地理条件和海水环境影响,许多陆地勘探方法和技术在海上受到严重限制。而且,钻井到达一定深度极限后,温度、压力条件变得十分苛刻,地层岩性更加复杂,储层孔隙度小、渗透性差更是“家常便饭”,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向海洋深度极限发起挑战。
“深水深层勘探风险大,但决定着勘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勘探项目处张锦伟向记者表示,向海洋更深处探索,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只有转变思路,抛开“浅”的思维,重塑“深”的认识、理念、模式、方法,才能不断为油气增储上产注入源头活水。
既然是“冷区” 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找油?
走进有限深圳分公司大楼,一组岩石样本吸引着记者的注意。这些从开平南油田取出的岩心,默默记录着海油人几十年来攻克深水深层的奋斗故事。
“水深、块碎、砂多、油稠”,这是开平凹陷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个支离破碎的‘盘子’,想要在这里找到规模油气,难度可想而知。”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地球物理解释资深工程师林秋金说道。
“南海八号”钻井平台在对开平南油田探井进行产量测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家国际石油公司相继在开平凹陷打了多口探井,但没有取得期待中的大发现,甚至给出没有生烃潜力和勘探价值的结论。本世纪初,自营勘探依然“见油不见田”。开平凹陷一度被贴上了“勘探冷区”的标签。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我国深水油气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一个早期阶段。
既然是“冷区”,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找油?
“因为发现了烃源岩,我们坚信这里一定有油田!”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地球物理方法室主任陈兆明说到。
自营勘探以来,中国海油科研工作者发现,我国南海北部所处深水区的构造背景与世界典型深水油气盆地不同。他们把目光转向我国老一辈石油工作者提出的“源控论”,其核心观点是:有效的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这是第一次思路转变。遗憾的是,海油人在这个凹陷来回摸索多年,始终没有将理论变为现实。但勘探人员早已做好了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作为边缘洼陷的开平是一座‘孤岛’,断裂带纵横交错。”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彭光荣回忆道,“要想找到大油田,必须将这片相对孤立的凹陷与周边连接起来,做好地震资料连片重处理和统层工作,不断逼近地下的真实情况。”
在勘探领域,“构造是基础”。走向深水深层,符合教科书式“规矩”的油气田已基本被勘探完,剩下的都是复杂油气藏,需要对地下进行精细刻画。
2019年,攻关小组重新采集三维地震资料,2年时间,3000多平方公里、4000余条断层、7个关键界面,攻关小组将从未遇到过的复杂地层刻画出来。
一张完整的“开平地图”,让古老的开平凹陷焕发新颜,也让大家对洼陷结构特征、烃源岩发育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南海北部诸多深水深层区也都完成三维地震采集工作。随着地震资料的“新鲜出炉”,区域基础研究接连开启。
从勘探“冷区”到找油“热土”,思路要变!
随着基础研究的完成,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在大家脑海中慢慢成形:“是不是对凹陷结构和烃源岩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果把整个开平凹陷比作一把油壶,烃源岩位于油壶底部,其排出的油气顺着壶嘴方向汇聚。此前一直以为壶嘴向北,是不是把方向搞反了?”
这是第二次思路转变。带着这种想法,海油人创新提出了“北断南超、早断晚拆,受变质核杂岩联控”的“拆离-核杂岩”型洼陷结构,将勘探中心由北部向南部斜坡带转移。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2021年6月,开平南部第一口井开平11-4开始钻探,打到3300米时终获连续油气显示,但就在大家欢欣雀跃时,一盆冷水又泼了下来——连续3口评价井均钻探失利。
思路要变,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不变。“勘探领域没有‘失利井’,不管成功与否都能带来有用的信息。”彭光荣表示,烃源岩的规模决定了勘探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把烃源岩潜力搞清楚,勘探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海油人回到“源控论”的本质,一项项筛查、研究。
这是第三次思路转变。海油人创新提出“拆离控盆-早洼晚坡-高温增热”强耦合生烃机制,认识到南部斜坡带斜坡上同样具备发育优质烃源岩的条件,改变从前圈闭主导勘探的观念,在钻探圈闭的同时兼顾烃源岩。
在烃源岩新认识指导下,项目组大胆向南甩开,将区域有效烃源岩面积扩大了400余平方公里,潜在油气资源量直线攀升。
储量的获得固然令人兴奋,但想要投产建架,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进一步扩大储量规模。
去哪里找?海油人把目光投向了开平11-4以东22公里处的一个大型鼻状构造——开平18-1。此前,这里曾历经多次资源评价,但未能上钻。
通过对开平11-4钻井的深入分析,科研人员深化了对该区域生烃机制的认识,可落实的烃源岩一举延伸到开平18-1脚下,油气运移问题成功被解决。
这是第四次思路转变。随着油气成藏规律的进一步把握,海油人开始对开平18-1实施钻探,全井段共解释气层47米、油层51米,创下日产超千吨的纪录。
最终,海油人争分夺秒、四船同钻,实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的重大突破,完成从勘探“冷区”到找油“热土”的华丽转变。
唯有向深而行!
这样的“向深”故事在这片蔚蓝海域还有很多。
把目光放到宝岛凹陷。面对“海底崎岖不平、断层较多、气藏模式复杂”的现实难题,勘探人破除二维资料中的“假象”,创新提出此处有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的特征,不畏困难接连部署7口井,最终成功“进化”为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2014年我国首个自营勘探“深海一号”千亿方超深水大气田的发现,更是突破了4大世界级难题。
2023年一年时间,中国海油落实4个亿吨级油田,油气勘探业绩再创历史新高。成绩的背后,是勘探人大胆的想象力和不放过任何存在大型储量可能的耐心与细致。
“虽然不同洼陷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不同,但‘以构造为先、烃源岩为核心,最终落脚到有利区带’的工作流程和思路始终清晰。”彭光荣表示。
“与勘探对应的管理、技术、队伍发展,为思路的扩展‘插上了翅膀’。”研究总院勘探地质专家张功成说道,“这些凝结出的好做法、好成果根据实际调整,可应用到全球海洋70%的区域。”
看管理。“在攻克开平南油田的过程中,我们创新采用了‘开平模式’。”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勘探项目处张新涛表示,针对开平凹陷的勘探,研究总院注重区域整体研究,南海东部勘探项目团队注重目标成藏分析,同时采用两种思路、两种方向进行勘探,最终在竞争与合作中打开了突破口。
看技术。“由于深海低温,开平南油田的原油很难从井筒举升到地面,就好比在泥泞道路上行驶的卡车,每前进一米都费时费力。”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勘探作业处黄志洁介绍道,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中国海油勘探作业团队自主研发适合深层油气田的“虎鲸”热举高效排液技术,突破深水深层高凝油排液的技术瓶颈,成功唤醒这部分沉睡的“海底黑金”。
看人才。“以往,集团公司总部层面对人才的激励比较笼统宽泛,注重成效而非基础创新。”张新涛表示。对此,勘探一路创新建立“阶梯激励机制”,专门设计针对基层青年科技人才的小微技术奖和针对长期技术的勘探专项技术创新奖,以及衔接更综合、更成熟、成效更卓著的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实现技术、人才、油气发现协同发展。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聚焦勘探领域,当被问及改革方向和重点究竟指向何处时,多家单位相关人员均表示,唯有向深而行。
2024年8月7日,中国海油正式对外宣布探获超深水超浅层大气田陵水36-1,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它的横空出世在填补全球超深水超浅层空白的同时,更为我国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增添了最关键的助力。
勘探思路一旦转变,就能开启新的天地。越来越多大型油气田被发现,将看似不可能变为现实,是海油人在40多年奋斗中一直填补海上油气勘探空白的优良传统。
深水深层发展前途无量。海油人在一次次攻坚克难和一次次重大勘探发现中擦亮海油名片,为拓展我国深水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标签:
相关资讯